【专访上马组委会】仪式在八万人体育场冲刺2016年上马筹备进入冲刺阶段,上马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周瑾女士接受《领跑者》进行专访,畅谈了新一年上马的新气象,让人再次感到了这座国际大都市办赛的气度。
《领跑者》:我们观察今年上马线路最大的变化,是全马和半马的终点从火炬台广场移入八万人体育场内,这应该是让跑者们最激动的变化,能够在如此浩大的场面下完成最后的冲刺,这种仪式感让人向往,这个调整背后是怎样的构思?
周瑾:变化源于两个原因,从赛事本身而言,今年上马参赛人数达到了3.8万人,其中全、半马选手有2.8万人之多,出于安全考虑,把终点放到一个更开阔的地方是必然的选择。此外,给跑者提供的仪式感和成就感,满足大家对于上马的精神需求,这不是物质能够媲美的。
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,之前有一天突然接到通知,说今年中超足球联赛10月30日(上马当天)的最后一轮要求同时安排在下午3点开赛,而八万人(体育场)是上海上港队的主场,无论是安保还是其他环节,都不允许这么短时间内在同一个场地先后举行两项大赛事,必须有一方作出调整。为此我们都快抓狂了,于是赶紧各种协调,最终,获得足协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与理解,把中超最后一轮的开赛时间统一安排在晚上进行,算是一场虚惊吧。
《领跑者》:马拉松终点的流线设计,确实是赛事的一大重点,那么上马今年还对哪些赛段进行了优化?
周瑾:和去年相比,我们在龙耀路处减掉了一个折返,原因是那里市容不够规整,此外给新天地、黄陂南路和一大会址增加了“戏份儿”,这些变化都是为了给跑友更好的参赛体验。
流线方面,因为大量考察、观摩国外大满贯赛事,结合我们的客观条件,用到上马,所以我虽然不敢说我们这方面是全国最好,起码也是不输给任何一家。
《领跑者》:回看过去的上马,有些跑友吐槽起点处的狭窄,但是在高水平跑友圈中有一种声音,上马狭窄的起跑区其实是跑者容易在这里实现PB的重要因素,对此你怎么看?
周瑾:我本人虽然不跑马拉松,但是这些年一直在很多资深跑者圈里 “潜水”,特别是大家对上马的各种意见与建议,我都格外留意。还有一点啊,其实狭窄的并不是起点,外滩金牛广场起跑的集结区是足够宽敞的,真正有些局促的,其实是出发四五百米后右拐到金陵东路那里有些跑不开,在前两公里,大家只能压着速度慢慢前进。但其实你也是一位跑者,完全能够理解前面控制速度对于后面创造好成绩的作用吧。
《领跑者》:今年的参赛人数较去年增加了3000人,总数达到3.8万,这是赛会从2012年以来再次对参赛人数进行的调整,请问这一调整是出于怎样的考虑?
周瑾:扩容始终是每一个大型马拉松赛事要直接面对的问题,以上马为例,今年的预报名已经达到了15.3万人之多,各种呼声我们也都听在耳朵里,我们也一直尽可能地多给跑者们挤出一些参赛的空间。但凡事都会有它的天花板,一个赛事的规模不可能无限制上扬,这次增加的3000人已经是非常努力了,希望大家能够理解。
周瑾:负责任地说,我们短期内是不会有这个想法的。我很赞同《领跑者》杂志谭杰的说法“马拉松是体现一座城市的诚意”,和其他城市不同,上海马拉松体现的是上海的城市精神、气质和风貌。我们之所以一直保留4个项目(全程、半程、10公里和5公里)的规模不缩减,就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这是一场市民的节日氛围,也是更多人参加这种全民大赛的体验。
当然,为了保持赛事的专业性和照顾高阶跑者,我们每年在4个项目参赛人数比例上都有小幅度调整,这一点大家是看得到的。我们也不是没想过每年多办一个“上马”的全马比赛,但是这方面涉及的资源投入比较复杂,目前确实不大现实。当然,我们全年也通过系列赛事的平台,把短、中、长距离的各种路跑赛事贯穿一年,并通过这些赛事,选拔优秀的选手直通上马。
周瑾:当然是让大家更好地感受到来自上海这座城市的热情了,你看,这次上马的口号就是“申爱到底”。举一个例子吧,这次上马参赛选手的福利之一,就是装备包里有一张上海地铁二次票,这可不是来自赞助,而是实实在在组委会埋单哦。
其实这件事情的创意源于去年上马当天的一个微博,某个地铁头班车上坐满了跑者,快下车时突然听到来自于列车值班员的声音,“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上海参加马拉松比赛,祝愿大家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,并跑出快乐!”这条微博当时很感动我,也让我们有了地铁票这个创意。
《领跑者》:比较而言,国际性是上海最具标志性的符号,在历届的赛事上,我们也观察到,外国跑友数量明显多于赛事,这是很有趣的一个现象。这些参赛者中,是来自上海本地工作和居住的外国跑友数量多,还是来自海外的数量多?
周瑾:国际性一直是我们格外关注的,比如今年比赛共有来自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跑者6200多人,这个数字应该是全国最高的了吧?当然细分外籍跑友的话,肯定还是来自中国国内学习和生活的人占多数。之所以能打国际牌,除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会天然的吸引力之外,还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。
其一,我们有个合作伙伴港中旅,是上马最直接的海外宣传窗口;第二,我们和国外包括布拉格、悉尼、雅典等12家马拉松建立了友好姐妹马拉松关系,互相宣传和推广;第三,我们推出了“从上马跑向世界”的活动,以德国汉堡马拉松为例,今年是上海与汉堡两个城市缔结友好城市30周年,在今年的赛事中我们都互派跑者交流参赛;还有就是台北和上海两座城市今年开启了“双城论坛”的交流项目,我们借此在各自的城市马拉松互派百位跑者参加赛事。总之,重视文化层面的搭建,使我们在保证赛事国际性上与这座城市实时同步。
《领跑者》:很多跑过国外高水平赛事的资深跑友在经历过上马后也评论说,这里的赛事筹备、组织与服务、氛围的营造很有大满贯赛事之一东马的风格,这是不是上马努力的一个方向?
周瑾:你说对了,今年的东京马拉松,我们公司专程去现场观摩学习,这也算是不惜血本了吧?从城市气质上讲,包括人文、气候、自然环境等等,东京和上海非常类似,加上距离很近,学习人家是顺理成章的。比如上马特地在今年的赛道沿线个音乐加油站,营造更热烈的赛事氛围,这就是直接“拿来主义”了。
东马的服务肯定是世界一流,这也和日本人做事风格吻合,以志愿者为例吧,仅仅在志愿者招募一项上,就按照多工种乃至多语种细分,几乎就是“武装到牙齿”。为此我们也明确了志愿者就是上马的“小马达”,必须强化这一环节,从招募、培训到上岗、评估形成系统化的管理。
《领跑者》:上海路跑赛事蓬勃发展,除了上马以及相关系列赛之外,还有很多赛事也在沪上“群雄并起”,在市场和消费群体上出现了竞争与分流,上马组委会如何看待这个趋势?
周瑾:我们从来没担心在专业层面上受到真正的挑战,毕竟上马的品牌已经锻造了20多年了,而且“上马”这两个字并不是一个单纯赛事,我们有上马文化、公益系列、志愿者品牌,今年还推出了上马的主题歌,从各个方面把上马打造成属于上海市民的体育嘉年华。我们当然欢迎各种竞争,这会让我们时时保持清醒,更好地打造我们的赛事品牌。
《领跑者》:今年上马推出了500个公益名额,较之去年的200个增加了很多,筹集善款的总额也将增加到150万元,对此跑友们的反响如何?
周瑾:去年上马公益与残疾儿童康育院合作,每周为自闭症儿童开展一次“小小蜗牛足球训练营”,还从德国请来医学专家,帮助这些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感受这个世界。
今年,上马还举办了两场关爱自闭症儿童和宣传低碳环保的公益跑赛事,也是希望通过举办路跑赛事的形式,吸引更多的公众与媒体关注到公益慈善。
此外,我们和汇添富一起资助了河流?孩子公益助学计划,今年这个公益行动将进一步推进。另外,我们今年将为114所平安希望小学捐助体育器材,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能够和城里的孩子们一样,感受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欢乐。
早就听闻较之大赛,上马参赛体验格外有着一份女性的体贴与细致,访毕周瑾女士方发觉,常说一个团队的领导性格决定了这个队伍的气质,自伊接手上马工作3年来,这个赛事逐渐树立起春风细雨、润物无声的气质,皎然于国内马拉松赛事,看来不是没有出处的。
乍见周女士身材窈窕,短发干练,双眸灵动,语音清脆,谈吐间大方得体,特别和一般职场女性有所区别的是并无香水扑鼻,后者固然彰显个性,却也不经意间拉开了某种距离196体育官方平台。
“因为协调、服务、与所有兄弟部门迅速打成一片是我们每天的主要工作,为的就是能换所有人特别是跑者的一声满意,所以我必须要努力配合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,当然不能让人有隔阂感咯。”
20多年前火了一部电视剧《北京人在纽约》后,不久出了一个《上海人在东京》,陈道明主演的,有印象吧?是不是说咱们上马学习东马是自然而然的呢?
聊到上马想不想进大满贯的话题时,周女士用了“做好自己,不凑热闹”的说法,简单明了,干净利落。伊讲得一口好普通话,畅聊一个半小时下来,居然只蹦过一次英文单词,全无“洋泾浜”痕迹,莫非这也是一位“新上海人”?
“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人,您说听不出我讲普通话带口音吗?你知道我和你说话其实好吃力的。侬晓得伐,本地人办赛最大一个好处,就是一切从爱这座城市出发blabla……”